魚界大熊貓、水中活化石-鱘龍魚
鱘龍魚是世界上現(xiàn)有魚類中體型大、壽命長、最古老的一種魚類,起源于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,素有"水中熊貓"和"水中活化石"之稱,在我國早就有"龍的化身為鱘龍魚的頓悟"一說。全身除體表骨板外其他部分均可食用,營養(yǎng)價值極高;據(jù)《本草綱目》記載"鱘魚筋"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,能提高大腦活力,促進人體健康,因此鱘龍魚身上獨有的“鱘魚筋”也被營養(yǎng)學家列為本世紀三大高級滋補珍品之一。
01形態(tài)特征
李時珍《本草綱目鱗四魚》一書中說道∶魚出江淮、黃河、遼海深水處,亦屬也。岫居,長者丈余。至春始出而浮陽,見日則目眩。其狀如,而背上無甲。其色青碧,腹下色白。其鼻長與身等,口在頷下,食而不飲。頰下有青斑紋,如梅花狀。尾歧如丙。肉色純白,味亞于,骨不脆。
成年的鱘龍魚體大而重,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,故又有"長江魚王"之稱。鱘龍魚整體呈紡錘形,頭尖吻長,口前有4條吻須,口位在腹面,有伸縮性,并能伸成筒狀,體被覆五行縱行排列骨板,背面一行,體側(cè)和腹側(cè)各兩行,每行有棘狀突起。介于軟骨與硬骨之間,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,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,無椎體,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。尾鰭為歪尾型,偶鰭具寬闊基部,背鰭與臀鰭相對。
02生活習性
鱘龍魚雖是一種大型魚類,但性情溫和,不善跳躍,生活在水體的中下層,屬于底棲的亞冷水性魚類。有"海--河洄游"和"江--河洄游"兩種,半數(shù)為溯河洄游產(chǎn)卵魚類。除中華鱘、達氏鰉、長江白鱘外,大部分鱘龍魚品種均在冷水性環(huán)境生存,鱘龍魚能承受水溫為0-30℃,不同種類略有不同。
鱘龍魚在溶氧大于6毫克/升時生長較快。主要靠口膜的伸縮吸吮來捕食。鱘幼魚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,如甲殼動物、搖蚊類和毛翅目幼蟲及水絲蚓等,植物的碎屑,藻類和泥沙中的有機質(zhì)物也是它們的最愛。
03洄游繁殖
鱘龍魚是一種大型洄游性魚類。平時,鱘龍魚棲息于北起朝鮮西海岸,南至中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。在海洋里生活了9-18年后,性腺發(fā)育接近成熟時,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游,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。
每年夏秋,聚集于長江口,溯江而上至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產(chǎn)卵,和幼鱘順江而下,到東海、黃海的深水中成長。在產(chǎn)卵群體中,雄魚年齡一般為9-22歲,雌魚為16-29歲。鱘龍魚產(chǎn)卵量也很大,一條母鱘一次可產(chǎn)百萬粒魚籽,只是成活率不高,最后成魚的仍為少數(shù)。
產(chǎn)出的卵,粘附于江底巖石或礫石上面,在水溫17-18℃的條件下,受精卵約經(jīng)5-6晝夜孵化。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,形似蝌蚪,順水漂流,約12~14天以后開始攝食。再年春季,幼鱘順流而下,5-8月份出現(xiàn)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,9月以后,體長已達30厘米的幼鱘陸續(xù)離開長江口淺水灘涂,入海培育生長。
04營養(yǎng)分析
鱘龍魚全身都是寶,其肉鮮嫩味美,許多臟器都有一定的藥效或美容保健功能。人工淡水養(yǎng)殖、體重在5公斤以下的鱘龍魚,肉質(zhì)優(yōu)于名貴的三文魚;其生魚片口感鮮、嫩、脆、滑、爽,優(yōu)于龍蝦;其軟骨(鱘龍魚通體軟骨)、皮、鰭、肝、腸等至少可烹制成30道以上美味菜肴。
鱘龍魚魚子顆粒大且飽滿,色澤烏黑亮麗,富含17種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,被譽為"黑色黃金"。用鱘龍魚子制成的魚子醬為美食珍品,過去一直是皇家貢品;在西方,品味鱘龍魚魚子醬亦是上流社會的專利,甚至是身份、地位的象征。
湖南晟湖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淡水類產(chǎn)品的全產(chǎn)業(yè)鏈公司,致力于為國內(nèi)餐飲客戶提供標準化的淡水類產(chǎn)品。我司的主營產(chǎn)品為液氮牛蛙、清江魚、巴沙魚、開背草魚、海鱸魚、鱘龍魚等,為眾多烤魚、紙包魚連鎖餐飲提供整套的產(chǎn)品供應。
相關(guān)資訊
2024/12/25
2024/12/24
2024/12/17